“冰箱殺手”差點要了他的命
在熱氣騰騰的夏天,“貪涼”的石先生總愛從冰箱里拿出熟食就吃。但在今夏,這個習慣令他出了大事,在鬼門關走了一圈。
讓石先生備受折磨的始作俑者,名叫李斯特菌。它在環境中無處不在,主要以食物為傳染媒介,也被稱為“冰箱殺手”。
(1)多科會診才揪出“真兇”
家住房山的石先生今年59歲,雖然血糖、尿糖高,但病情控制得不錯。他好吃冰箱里冷藏過的食物,覺得這樣“很痛快”。
7月中旬,石先生突然開始發熱、怕冷、頭痛,體溫最高時達到40℃。他以為是感冒了,可接下來的病情發展把家人嚇得夠嗆。石先生在半個月的時間里多次發生左下肢抽搐,繼而全身抽搐,最后意識喪失并摔倒在地。有一次,家人不在身邊,石先生又昏過去了,醒來后卻不知道究竟昏迷了多久。
家人將石先生送到當地醫院,醫生按照肺炎給他治療,但情況并無好轉。轉診到北京地壇醫院后,石先生的病因仍然讓醫生頗費思量。
頻發抽搐會不會是癲癇?第一次腦脊液檢查完全正常,頭顱核磁也未見異常,說明并不是癲癇。
治療后病情得到緩解的石先生回家了,但不到24小時他又來到了地壇醫院,此時的他高熱不退、神志恍惚。化驗結果顯示,白細胞很高,難道他繼發感染造成了菌血癥?第二次做腰穿檢查發現,石先生的腦脊液明顯異常,多核細胞占到90%,但降鈣素原卻高得不多。“根據臨床經驗,我們考慮患者病因是李斯特菌感染,奇怪的是腦脊液的常規檢查并不支持這個判斷。”主治醫生宋美華說,“而且我們升級到高級抗生素美羅培南給予治療,患者仍然高熱不退。”
石先生的病因不明,于是醫院為他進行了多學科會診。神經內科許冬梅主任確定患者有顱內感染,復查頭顱核磁和頭顱CT后,顱內影像學卻沒有任何相關提示。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最后是經驗豐富的檢驗科主任王慧珠發現了蛛絲馬跡。
王慧珠找到石先生前幾天送檢腦脊液(當時常規培養結果為陰性)剩下的標本。她將剩余腦脊液標本用注射器抽取后,注入到需氧和厭氧血培養瓶中,上機培養。李斯特菌此前在其他抗生素作用下不敢露臉兒,可在血培養瓶這種有中和抗生素功能的環境中終于露出馬腳,恣意生長起來。檢驗人員打來電話“報陽”,并特意提示醫生,李斯特菌對青霉素敏感,對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則天然耐藥。
真相大白,石先生被確診為李斯特菌腦膜炎。治療方案馬上進行了調整,一直高熱的石先生經過大劑量青霉素治療后,體溫逐漸開始下降。隨后的第三次腦脊液血培養瓶培養法,也再次印證了李斯特菌就是真正的病因。
(2)哪些人群容易被感染
大家都有從冰箱里直接拿東西吃的經歷,為什么偏偏老石生病了呢?
李斯特菌進入人體后,是否使人發病與細菌數量和宿主的年齡、免疫狀態有關。該菌是一種細胞內寄生菌,宿主對它的清除主要靠細胞免疫功能,因此易感者為新生兒、孕婦、40歲以上的成人,以及免疫功能缺陷者。
醫生分析,石先生患有糖尿病,相比健康人群身體抵抗能力較差,且他某次攝入的食物被李斯特菌污染較嚴重,細菌才得以在他大腦內作祟。
北京地壇醫院感染中心陳志海教授說,李斯特菌又名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、李氏菌,是一種兼性厭氧細菌,為李斯特菌癥的病原體。它是最致命的食源性病原體之一,可造成兩成至三成的感染者死亡。例如,李斯特菌在美國每年約引起500人死亡,其中李斯特菌癥是主要死因,致死率甚至高過沙門氏菌及肉毒桿菌。
人通常在感染后3天至70天出現癥狀。健康成人可出現輕微類似流感癥狀。易感者則有突然發熱、劇烈頭痛、惡心、嘔吐、腹瀉、敗血癥、腦膜炎、流產等病癥。
(3)這些地方李斯特菌常出沒
李斯特菌分布極廣,普遍存在于土壤、水域(地表水、污水、廢水)、昆蟲、植物、蔬菜、魚、鳥、野生動物、家禽中。無論是酸性、堿性環境,它都能適應。
醫學上,李斯特菌分為7個菌種。其中,單增李斯特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,不易被凍融,能耐受較高的滲透壓,因其在土壤、地表水、污水、廢水、植物、青儲飼料、爛菜中均存在,所以動物很容易食入該菌,并通過口腔-糞便的途徑進行傳播。據報道,健康人糞便中單增李斯特菌的攜帶率為0.6-16%,有4-8%的水產品、5-10%的奶及奶制品、30%以上的肉制品、15%以上的家禽均被該菌污染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ffj70.org/xuangouweihu/kongbing/256.html